2013年11月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1944年协约国开始轰炸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苏联军队前进到普鲁特河,8月23日安东内斯库将军在王宫里被捕。罗军对德国部队发动攻击,迫使他们撤军,然后解放特兰西瓦尼亚,并连同苏联军队参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地区的战斗。罗士兵在此役的牺牲精神和军事技能受到高度评价。
Irina Ivașcu (逸雪), 14.11.2013, 11:19
1944年协约国开始轰炸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苏联军队前进到普鲁特河,8月23日安东内斯库将军在王宫里被捕。罗军对德国部队发动攻击,迫使他们撤军,然后解放特兰西瓦尼亚,并连同苏联军队参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地区的战斗。罗士兵在此役的牺牲精神和军事技能受到高度评价。
1945年3月6日建立了由18位部长组成的彼德·格罗扎政府。其中共产党、社会党、耕作者阵线和国家自由党分别有3、4名部长,其他5名部长来自其它党派。
1946年罗马尼亚在进行大选后,成为一个有政府和议会的国家,并有代表出席巴黎大会。所获得的最大成果就是,使罗马尼亚的国境得到承认,并且延续至今没有改变。但巴萨拉比亚的问题没有讨论,这其中有很多的障碍。罗马尼亚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国家的身份没有得到承认,并且没有像它的邻国如(南斯拉夫、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国。这情况持续到1965年,在经过很大的外交努力之后才得以加入联合国。
历史学家多次试图将罗马尼亚在冷战期间经历的阶段有系统地组织起来。我们如果以使用争取生存的战略而引起的改变为标准,就能发现引起这些改变的一些重要事件。
1952年 格奥尔基·格奥尔基乌·德日(1901-1965)的民族主义派在同安娜·鲍克领导的国际主义派进行沉闷的争斗后获得胜利,把她排除在政治舞台之外。1957年国际主义派的一部分在继续政治斗争后也失去了他们的政坛地位。1958年国外强权从罗马尼亚境内撤出了顾问结束了军事占领和控制。1962年古巴危机之后,苏联在其为首的东欧国家阵营中,采取了宽松纪律的政策,承认各国的主权和不受国外干扰的权利。196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中证实了高度的独立。1971年齐奥塞斯库在国内重新颁布严格的管制教义,但继续倾向与西方和第三世界保持紧密联系。1972开始撤销从前负担重要政坛职责者的任务,提名具有革命性的一代政治家来代替。藉此齐奥塞斯库树立了个人独裁来代替共党执政。1975年衰退加速,在内政和外交政策方面犯了许多错误。1981年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1984年终止了同美国的互惠关系。当年齐奥塞斯库成为国际“人权攻势”的恶棍。1986年拒绝接受戈尔巴乔夫的建设和透明政策。1989年终,全国人民积累的不满终于爆发,(起义)推翻了齐奥塞斯库的独裁政权。
在格奥尔吉·格奥尔基乌·德日和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没有明确划分,因为他们采取的战略没有实质性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执政党的名称、门面的变化、党派组织的改变,但其齐奥塞斯库的主要目标沿袭格奥尔基-格奥尔基乌·德日提出的主题。
产生 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幕后提供政治策划的主要人物,在两位总统执政期间都是伊昂·格奥尔基·毛勒尔,尽管他一直不公开出面开展活动,没有负责任何重要的公共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