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中西方对时间的感受(一)
亲爱的听众朋友,在今天和两周之后的《汉学在罗马尼亚》专题节目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罗马尼亚现代著名哲学家康斯坦丁·诺伊卡之间的共同处,将中国人和罗马尼亚人“对时间的感受进行对比。“对时间的感受这个说法从诺伊卡的《罗马尼亚人对存在者的感受》一书中汲取灵感。在这部书中诺伊卡对罗马尼亚语中“存在这个动词予以分析,探讨这个基本哲学概念在罗语和罗马尼亚人思维方式中的特点。
Irina Ivașcu (逸雪), 04.11.2016, 11:00
2016年10月14日:中西方对时间的感受(一)
亲爱的听众朋友,在今天和两周之后的《汉学在罗马尼亚》专题节目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罗马尼亚现代著名哲学家康斯坦丁·诺伊卡之间的共同处,将中国人和罗马尼亚人“对时间的感受”进行对比。“对时间的感受”这个说法从诺伊卡的《罗马尼亚人对存在者的感受》一书中汲取灵感。在这部书中诺伊卡对罗马尼亚语中“存在”这个动词予以分析,探讨这个基本哲学概念在罗语和罗马尼亚人思维方式中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看一下古代中国思想家,主要是道家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时间”是西方哲学家认识世界的基本要素,就像西方哲学的其它核心问题一样,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没有清晰的分析。在道家经典自然和精神科学中几乎看不到这个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不过,尽管道家对时间没有清晰的分析,但从其内涵却可得出许多结论。他们对时间的观念就如原始唯物主义思想,是物理、自然、宇宙的时间,被理解为大自然的节奏,情势。而西方哲学里非均质,可逆转,神圣的时间则演变成均质,不可逆转的历史时间,从而两种不同的时间概念间产生深刻的裂痕。在中国哲学中,时间是神圣的,但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圣时间,因为通过礼拜仪式基督教将神圣的时间赋予历史含义。古代中国人的时间是有节奏,可逆转的时间,其逆转运动是螺旋式的。因此,人们的目光转向古代,模仿古时的模式,同时又盯望死亡,认为是圆满或归家的时刻,即列子谈精神时所说的“鬼,归也,归其真宅”。
谈到时间的概念,就如整个中国思想体系,核心问题是其作用和情态,即玄学和宋明理学的“用”,而并不是本质,即“体”。这种情态化使“时”这个概念被用来表达“情势”,“良机”。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共时性而并非是连续性,这就产生了思想和语言的合一。时间是结合与统一,而并不是对立与分裂的起源,从本质上讲,是有利的时机,偶然会演变成摧毁性的时间。
同时存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周易》。卡尔·荣格对这部经典的阐述对西方人产生巨大影响。他将其共时性解释为时间流程中每个时刻的结构。由一系列图表组成的文本,其目的是体现世界从一个形象或结构演变为另一个形象或结构。谈到古代中国人从此对时间的概念荣格说:“时间并不是抽象的事物,而是一个连续体,包含所有可以在一种缺乏因果关系的平行结构的基础上,同时在不同地方呈现出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自赫拉克利特到莱布尼茨从(西方)哲学史中消失了。
《易经》的时间模式很现代,是同时包含一个连续世界每时每刻发生的事件的模式和一个将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的模式。这个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分层模式表明,世界是由一系列互相影响的情势组成,构成一个生物体结构。因此人,按照道家思想必须通过“无为”适应形势,得到自由并不意味着任意行动而是被宇宙万物变化的流转所载,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乘万物以游”。其行为不像西方人是为达到一个目标,不争取获得自由,不试图强加于自然界,通过践踏、羞辱和驯服自然来争取自由。
亲爱的听众朋友,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从西方汉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理解时间的一些特点。在两周之后的《汉学在罗马尼亚》专题节目的时间里让我们在罗马尼亚著名哲学家诺伊卡著作的基础上以罗马尼亚人的眼睛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中国人和罗马尼亚对时间的“感受”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