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参观博物馆
据2019年的文化晴雨表显示,62%的罗马尼亚人从未去过博物馆,只有33%的人每年至少去参观博物馆一次。自新冠疫情后一年至今,没有任何有关民众参观博物馆的调查,据预测,未来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专家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令人担忧的,但我们不应该因此感到恐慌。
Christine Leșcu, 05.07.2023, 19:07
据2019年的文化晴雨表显示,62%的罗马尼亚人从未去过博物馆,只有33%的人每年至少去参观博物馆一次。自新冠疫情后一年至今,没有任何有关民众参观博物馆的调查,据预测,未来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专家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令人担忧的,但我们不应该因此感到恐慌。为什么呢?社会学家丹·彼得(Dan Petre)解释说:“我们绝不应该感到恐慌。从这个情况中能提出的积极因素是什么呢?应该向博物馆施加压力,使其变成更有意思,更加有吸引力。就是说,应该有更资本化的观念,更确切地说,消费者没有义务参观博物馆,没有义务培养基本知识,反而是博物馆有义务尽力向广大公众提供有吸引力的体验,从而说服消费者在业余时间参观博物馆。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主要因素:放弃人们有义务参加文化活动的这种思维方式,用反向思维解决问题。”
博物馆应该反转自己的态度:不是被动地等待参观者前来,而是通过不寻常的项目吸引他们的注意。需要了解到这些参观者属于何类群体,有什么期待,博物馆为吸引他们能做些什么。在布加勒斯特市博物馆的赞助下,由国家政治和行政研究学院院长亚历山大·泽布吉亚(Alexandra Zbuchea)协调的题为《探索博物馆》一书就是来探讨这些问题。亚历山大·泽布吉亚谈到为何需要探讨这些问题时说:“博物馆要想向公众提供他们所希望找到的东西,并帮助他们在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在博物馆过得很开心愉快,首先必须了解这些参观者。换句话说,不仅提供一种文化和智力上得到发展的工具,而且提供一个娱乐方式。否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对博物馆的兴趣完全被边缘化,只限于一个特殊群体,而且这种状态将会维持下去。统计数据令人担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62%的比例是新冠疫情之前的晴雨表显示的数字。据另一些统计数据显示,没去过博物馆人员高达70%至80%。这并不意味着70%的罗人从未去过博物馆,而是指最近一年来,没有去过博物馆。换句话说,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很低,很少去参观,但还是有人跨入博物馆的门槛。”
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亚历山大·泽布吉亚回答道:“至于博物馆参观者的轮廓,既清楚又简单。我们发现的现象也许令很多人惊讶,这就是博物馆的参观者一般的是年轻人、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刚刚迈上职业生涯的人,一般来讲,受过高等教育,是在城市居住的人。其他种类的人不会去博物馆。原因之一也许是没有机会,因为令人遗憾的是,在很多城镇,包括小城市在内,没有博物馆,或如果有的话,吸引力很小。博物馆参观者的另一个特点是什么呢?他们至少对文化遗产感兴趣,但参观之后,又对他们的体验感到不满。他们希望,能有更愉快,更有意义的体验,有的博物馆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个需求,但并非是所有的博物馆。”
尽管如此,从社会学家的角度来讲,我们对博物馆的参观者的评估稍微乐观一些。社会学家丹·彼得认为,不能勾画出博物馆平均参观者的轮廓,因为有不同的消费群体。人们去博物馆的原因不同,希望获得的体验也不同,因此,博物馆不得不与任何提供各种体验的供应者竞争,这些供应者也包括大商场,丹·彼得说:“譬如,在罗学校每学年专门举办校外活动的一周和在博物馆之夜,去博物馆青少年学生人数大大增加,那时参观者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但这并非是主要原因,因为统计数据表明,门票的价格并非是一个障碍。主要原因是在博物馆之夜能获得不同的愉快的体验。有人整夜参观一个又一个的博物馆,就像人们星期六晚上出去到不同的酒吧蹓跶蹓跶一样。博物馆夜晚也同样,人们在不同的博物馆遛一遛,看一看,来获得全新的体验,唯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文化体验。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讲,从中应得到的主要教训是:我们必须创造尽可能美好的经验,让参观者心满意足。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探索博物馆》一书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应该更好地了解参观者的愿望,对营销予以高度关注,要有互动,让人们从被动的参观者变成积极的探索者,有积极参与博物馆的体验。
逸雪(翻译),苏燕(译审)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