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安德雷·德尔勒乌 Andrei Dîrlău(第一部:与中国的相遇)
“中国是个文化悠久的国家,毫无疑问的是个大文化的国家,但罗马尼亚继续不了解她。罗马尼亚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比如说印度或其他亚洲国家才有了解,这是因为有些罗马尼亚诗人,象埃米内斯库,还有一些科学家,象米尔·伊利亚德
Serban Toader (谢芦宾), 23.08.2019, 13:00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友谊纽带》专题节目!
我们从9月7日起,每个星期五播送《友谊纽带》专题节目。《友谊纽带》专题节目的内容依然是关于罗-中在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罗马尼亚汉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或其他罗马尼亚的大学与《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科学或文化活动。
在今天和下期节目时间里我们将介绍一位热爱中国古文化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安德雷·德尔勒乌的故事。下面请收听第一部,是关于他与中国的相遇:
“中国是个文化悠久的国家,毫无疑问的是个大文化的国家,但罗马尼亚继续不了解她。罗马尼亚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比如说印度或其他亚洲国家才有了解,这是因为有些罗马尼亚诗人,象埃米内斯库,还有一些科学家,象米尔·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都特别热爱印度。因此罗马尼亚更好的了解印度,与中国相比。我认为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曾缺乏知识。太遗憾。当然有部分的了解,但我觉得不够。
不过,安德雷·德尔勒乌解释说,所以对中国有这个遥远的感觉,就是这个特别吸引他的。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那时侯是首次与中国文化相遇了,具体来说是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他在80年代当布加勒斯特大学外语系的学生;虽然他的专业是英文和西班牙文,他还参加过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譬如韦克斯勒(Bernard Wechsler) 老师的课。德尔勒乌先生回忆跟这位老师在一起的时光,说他是个“伟大的教授、伟大的汉学家。德尔勒乌先生并不声称自己是一个汉学家,但对中国文学、思想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他的另外一位老师是巍山(Florentina Vişan)老师。那么,从那时侯以来,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存在着。
1990年后,安德雷·德尔勒乌有机会到中国去旅游,结果在中国呆了 3年多,主要是在北京教英语。先是在新华社给那里的记者进行了培训,包括对话、英语语法、西方文化等课。此后他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打工,作了修改工作,并且在某一所大学教了书。
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以后,他决定在中国旅游,结果旅游了一年。安德雷·德尔勒乌到过少林寺、四川省、道教境地武当山等等。他还从四川经过九寨沟到了西藏,在拉萨呆了一段时间。然后从西藏南部到了云南省,看了这个省里的旅游景点大理和丽江。从昆明到了桂林,然后在珠江坐船游到了广州。在那里过了一阵子后就去了香港和澳门。后来从广州回到了北京。在中国呆了共3年多后决定回国,结果从北京坐火车到了乌鲁木齐,最后从新疆西部出境到哈萨克斯坦。然后在陆地回到了罗马尼亚,这是在1995年。
在中国工作和旅游那么长的时间后,德尔勒乌先生决定继续在国内求学,所以开始上神学学院。为什么选择了神学呢?他希望更深刻的了解宗教现象和人对神的追求,因此他选的专业是世界宗教历史。德尔勒乌先生坦白说,他希望跟随罗马尼亚伟大的宗教学教授伊利亚德的脚步。伊利亚德曾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并获得了国际认可。可是,这位科学家也没有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宗教信仰,因为他原本是个印度学专家。德尔勒乌先生后来决定以中国宗教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主题。他是这样解释这个选择的:为能够了解某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了解她的信仰。
他还说,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个立场,但伊利亚德坚信这个原则。德尔勒乌先生同意并认为宗教是一个国家最早的文化基础。具体来说,他特别对中国信仰感兴趣,但却不是我们所统称的中国《三教》。反而是比儒教和道教更早出现的宗教因素。
各位听众朋友们,请大家在下期节目里收听德尔勒乌先生的讲述,同时希望大家每周日收听我主持的《听众信箱》节目。希望新、老的听众朋友们给我们来信,或是在社会媒体平台与我们直接互动。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我是谢芦宾,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