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社会和个人在新冠疫期的反应
三月份,罗马尼亚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宣布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对民众生活产生最大搅扰的是限制自由通行的规定,迫使民众保持社会距离,并严格限制出户的数次。罗民众同其他欧洲公民一样,首先因担忧会感染新冠病毒,然后因被隔离在家而感到不知所措,他们经历了一个好几代人都未曾遇到的情况。专家已经注意到了集体和个人的心理反应,他们认为,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感到震惊是自然的。社会学家齐普里安·格勒蒂纳鲁(Ciprian Gradinaru)指出,在新冠疫情危机的初期,许多人看到了一个恐慌浪潮。
Christine Leșcu, 15.04.2020, 03:51
三月份,罗马尼亚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宣布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对民众生活产生最大搅扰的是限制自由通行的规定,迫使民众保持社会距离,并严格限制出户的数次。罗民众同其他欧洲公民一样,首先因担忧会感染新冠病毒,然后因被隔离在家而感到不知所措,他们经历了一个好几代人都未曾遇到的情况。专家已经注意到了集体和个人的心理反应,他们认为,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感到震惊是自然的。社会学家齐普里安·格勒蒂纳鲁(Ciprian Gradinaru)指出,在新冠疫情危机的初期,许多人看到了一个恐慌浪潮。
他说:“就是百姓去商店毫无道理地乱买东西,使得一些像卫生纸这样的商品莫名其妙地消失。罗马尼亚人购置了长期的储备,而这个情况在世界各地依在继续。大家都在用卫生纸消失这件事开玩笑。消毒剂也同样消失了,卫生酒精很难找到。因民众陷入恐慌出现的投机和需求上升,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在这段期间内,整个社会把注意力转向了新冠病毒产生的危机上。在第一个阶段,在采取隔离措施之前,我认为,大家都感到十分迷惑。大型超市拥挤不堪,人们四处奔跑,做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这就产生了传播病毒最理想的环境。随着对疫情加深了解,我们逐渐开始适应新情况:目前,我们在超市门前排队,出来几个人,进去几个人。不过,人们的这种迷惑是自然的,因为无人经历过这种局面。”
不过,恐慌会产生两种影响:负面或正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是我们保持警惕状态,对来自医生和官方的信息予以更大关注。这些信息包括,限制民众自由通行权利的规定,这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抗议。齐普里安·格勒蒂纳鲁说:“有些机构对此做出批评,但并没有出现强烈的社会反对,这就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每个人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直接影响。我期待,人们会逐渐习惯这个情况,不再感到那么紧张。”
社会学家对其他涉及到新冠疫情将会对社会集体意识产生的变化也做出预计。社会学家齐普里安·格勒蒂纳鲁说:“显然是会有变化的。首先,在长期内,在经济上以及在我们自由通行的权利上会有变化。这两个月尽量呆在家里,将会改变人们对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的感知。”
在个人的层面上,随着对焦虑的处理机制也将会发生变化。心理学家达雅娜·斯腾库良努(Diana Stanculeanu)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当然会感到不安。这是大脑的适应性反应,通知我们出事了,必须做好准备。这种不安和焦虑的情绪就是我们做好准备的动因。这是我们向接受在这段时期不能完全放松的事实迈出的第一步。另一个重要事情是,我们要找到在家能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避免变得更焦虑,以致于被焦虑感打到,使我们陷入恐慌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劝大家安排一些日常惯做的活动,使我们感到能控制并能预测情况。这些活动不应该是太复杂的,也应包括身体的锻炼。譬如,我们应该换换衣服,不应该整天穿着睡衣在家。另外,进行一些精神修养的活动,一些为继续我们的职业必须做的事情。在家也应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但同时应该意识到,在这段期间内,我们工作的效率不比从前了。当然还应该加上看看书、看看电影等活动来自我放松。我们做一些心身灵的修养非常重要,这样能够控制我们的焦虑不安情绪。”
心理学家达雅娜·斯腾库良努认为,在个人层面上会发生长期的思维变化。她说:“我们会想到隔离前的习惯,会想尽可能多地与我们亲戚朋友见面,给父母打电话,上班休息时与同事一起谈话聊天、喝喝咖啡等。这些事情我们以前都曾意识到,但常常因为没有时间而做不到。目前,在我们被隔离期间,这些事情就会变得更加重要。我们怀念危机前的社会交际,所以不应该忘记,当我们回到正常生活时,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社交的重要性,而也应该通过直接沟通实行出来,常与我们生命中的亲人好友交流。在这之前,就只能在网上保持联系,因为这是目前联系的唯一途径。如果可以的话,给我们的亲戚朋友打个电话,跟他们网上会个面,相互问候一下。”
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专家们的经验,这是社会隔离时期的一个正面影响:珍惜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把它摆在有时被压得喘不过气的职业活动之先。
逸雪(翻译),苏燕(译审)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