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历史人物彼得·格罗扎
彼得·格罗扎(Petru Groza)是罗马尼亚历史二十世纪下半叶相当复杂的人物之一。他1884年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胡内多阿拉县(Hunedoara),先后在布达佩斯(Budapesta)和莱比锡(Leipzig)的大学攻读法律学和政治经济学,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读完博士。之后成为律师,并在罗马尼亚国家自由党内开展活动,为在奥匈帝国统治下领土上居住的罗马尼亚人的权利而斗争,接着1918年加入人民党和耕地人阵线。上世纪30年代,格罗扎参与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与社会党和匈牙利党合作。
Steliu Lambru, 07.11.2019, 00:43
彼得·格罗扎(Petru Groza)是罗马尼亚历史二十世纪下半叶相当复杂的人物之一。他1884年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胡内多阿拉县(Hunedoara),先后在布达佩斯(Budapesta)和莱比锡(Leipzig)的大学攻读法律学和政治经济学,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读完博士。之后成为律师,并在罗马尼亚国家自由党内开展活动,为在奥匈帝国统治下领土上居住的罗马尼亚人的权利而斗争,接着1918年加入人民党和耕地人阵线。上世纪30年代,格罗扎参与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与社会党和匈牙利党合作。在同一时代,格罗扎开始接近共产党,这对他未来的政治生涯起了决定性作用。1945年3月6日,苏联迫使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建立以彼得·格罗扎为首的政府。新组建的内阁摧毁了罗马尼亚的民主,经济被国有化,除共产党外的所有政治派别都被解散,许多前政治家、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因捏造的罪行而被监禁。就此而言,格罗扎是建立罗马尼亚共产党制度的主要人物之一。
1989年之后,历史学家试图尽可能真实地勾画出格罗扎肖像,但电台口述历史中心的资料来源却勾画出一幅大的画面。彼得·格罗扎的女儿玛丽亚·格罗扎(Maria Groza)曾是他的秘书和主要亲信。1995年,在接受罗广播公司口述历史中心的采访时,她回顾了父亲为保持权力所做的努力。她说:“当时有很多矛盾的趋向,土地改革对他来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随后引起他的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特兰西瓦尼亚和克鲁日(Cluj)发生的事件。他十分关注土地改革,因为意识到集体化对农民会产生的影响,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他反对集体化。但周遭的情势迫使他也采取了某些措施。此外,他高度重视罗马尼亚与其邻国的关系。他说:‘我们也许与某国保持友好关系,但首先必须与我们的邻国保持友好关系。’于是,他对罗马尼亚的所有邻国,包括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进行了访问。我陪伴他访问了莫斯科,但我没有见到斯大林,只见到迪米特洛夫(Dimitrov)。父亲很喜欢歌剧,莫斯科大剧院的表演很精彩,我晚上陪同父亲去看歌剧。第一天晚上,斯大林派了一位特使邀请父亲去斯大林那儿。父亲与斯大林交谈了很长时间,就罗马尼亚采取的立场进行了讨论。”
外交官潘菲尔·利伯沙努(Pamfil Riposanu)是以尤留·马尼乌(Iuliu Maniu)为首的国家农民党的前党员,该党是受到共产党镇压最严重的民主党之一。他曾是格罗扎幼年时代的好友,但持不同政见。利伯沙努在1995年回忆了他的朋友1945年3 月上台时的情景。他说:“3月份,政界人士在政府大厦就建立联合政府进行讨论时,格罗扎叫我向窗外看,只见胜利大街上布满了俄国人的坦克。他问我:‘怎么办呢?’。苏联特使维辛斯基(Andrey Vyshinky)由一位讲罗语很好的将军兼翻译陪同,前来对格罗扎说:‘我向您转达斯大林的意思,他请您组建政府。如果政府是您组建的,那么整个特兰西瓦尼亚领土将归属于罗马尼亚。’据维索亚努(Visoianu)在莫斯科签署的协议,特兰西瓦尼亚或特兰西瓦尼亚的大部分领土归给罗马尼亚。而维辛斯基当时是说‘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格罗扎的回答是:‘斯大林怎么说什么呢?’。他们给斯大林打电话,斯大林说:‘请你告诉彼得·格罗扎,在他组建政府48个小时内,整个特兰西瓦尼亚领土将交给罗马尼亚。’格罗扎满脸通红,他心里非常激动。”
在那些紧张的时刻做出的决定确定了罗马尼亚的未来。潘菲尔·利伯沙努说:“特兰西瓦尼亚因着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被分成两部分,这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个悲剧。格罗扎对我说:‘我去王宫告诉国王我接受了这个要求。你去马尼乌那儿,把这里发生的一切通知他。我就将与维辛斯基的对话通知了马尼乌,他变得非常不安。过了两个小时,格罗扎匆忙过来了,满脸通红。马尼乌与格罗扎开始对话。格罗扎说:‘主席先生,别让我一个人去!请你陪我一起去!’马尼乌回答道:‘彼得·格罗扎,我不要参加执政。我劝你也不要参加。你的名誉会受损啊!’格罗扎怒火大发,用拳头砸在马尼乌的桌子上,说:‘主席,如果能帮助我的国家哪怕是5分钟,就让我的名字见鬼去吧!让我的儿女改性吧!’ 变化就是这样发生的。”
彼得·格罗扎1958年去世,享年73岁。但他支持建立并巩固的制度又幸存了31年之久。
逸雪(翻译),苏燕(译审)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