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天,在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久之后,两个专横八国开始按照他们签订的协议将世界分成占领地区和势力范围。波兰是两国黑名单上的第一个国家,在9月中旬从世界的地图上删除。在德国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进攻之后,17日苏联也对它发动了进攻。波兰开展的抵抗运动被夹在两个大国的背景下在两周之后完全被击败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小罗马尼亚变成了大罗马尼亚。三国协约的胜利允许它们的盟友罗马尼亚吞并巴萨拉比亚、布克维纳、巴纳特赫特和兰西瓦尼亚。但大罗马尼亚当时的财经状况非常微妙,这还应该加上新地区的融合。通过国家银行不断发行纸币实现的人为的复苏造成预算失衡、列伊不断贬值、无能付清外债,而这一切致使管理系统陷入混乱状态。在温迪勒·布勒迪亚努的领导下,罗财政部长继续实行前任财政部长尼克莱·帝杜雷斯库启动的经济整合计划。
民族国家是应多数民族的呼吁而建立的。但民族国家一旦建立后,其中还存在着少数民族,即使没有解除民族的政策,这些少数民族倾向于融入多数民族里。罗马尼亚也不是倾向同化与同质化规则的例外。一个“民族化,即经过民族同化过程的国家称为为多数民族国家。在罗马尼亚这个过程叫作“罗马尼亚化。
共产党政权将工业当作主要经济支柱。但只有在1960年下半年才能开始进行有系统的投资。所有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权都试图为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率对工业进行投资。罗马尼亚也不例外,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用来修建大型工业、钢铁业和化学工业平台。
20世纪可以被特称为种族灭绝的世纪。其中首次奥斯曼帝国的大屠杀造成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亡,几乎占全部人口的一半。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官方理由是亚美尼亚人与俄罗斯军队建立友善关系。但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原因。在政治上是奥斯曼的民族主义和泛图兰主义,经济上是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控制了他们的贸易和国家银行,在宗教方面则是穆斯林宗教领袖对不信伊斯兰教的人民宣布圣战。他们首先抓捕亚美尼亚男人,迫使他们修建公路和铁路,然后让他们死于饥饿。1915年4月24日,奥斯曼宰相达拉帕沙下令流放了许多亚美尼亚家庭。
在电台广播史上,自由欧洲广播电台是民主精神、公民精神和保护人权的里程碑,是收听率极高的电台,广受喜爱的原因在于其专业水平和批评精神。从1970年至1980年间,自由欧洲广播电台是少数与自由世界相联的可信消息来源之一,对向往自由精神的千百万罗马尼亚人而言是个逃脱共产党监禁生活环境的途径。自由欧洲广播电台是1989年革命青年同代人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校,是自由、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学校。
1459年9月20日首次对布加勒斯特的记载,是出于弗拉德·采佩什大公掌玺大臣公署院的一份文件。1862年布加勒斯特成为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统一公国的首都并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20世纪初布加勒斯特的精英们吸取了西方的模式,特别是法国的模式。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家放荡不羁的氛围被命名为“小巴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还继续维持这个称号。可惜的是,共产党政权对布加勒斯特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以粗暴相待,许多历史文物全被摧毁,特别是在80年代后,来为工人住宅腾出空间。
米哈伊尔·莫鲁索夫1887年11月8日在多瑙河三角洲图尔恰县泽比尔村诞生,是哥萨克族神甫尼克莱·莫鲁索夫和妻子玛丽亚五男两女孩子中间的一个。铁卫军领导人霍利亚·西马在描写莫鲁索夫时说:他有“宽阔的斯拉夫-蒙古面容。从莫鲁索夫的手里接任情报局局长职务的尤金·克里斯德斯库对他的描写更近现实,他说:“莫鲁索夫在家里说俄语和保加利亚语,但不会说任何西方语言,这对他在与人合作、社会适应和工作关系上产生了许多困难。他读过三年中学,但除了报纸之外不读任何书籍。
60年代在西方社会里产生了一个以嬉皮士潮流为主的反传统运动,其艺术创造远离了古典文化的范围,不墨守成规的精神表现在各个文化领域。同一年代的共产党国家罗马尼亚逐渐放弃了无产阶级文化论。尤其是1965年尼克莱·齐奥塞斯库接任罗共产党领导职务后的政治制度主张恢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化形式,将对新美学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作品笼罩在阴影中。1948年后在文学里吸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所谓的社会主义人文主义所代替。
19世纪罗马尼亚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是拉斯克尔·卡塔尔基乌。他是摩尔多瓦一个富豪贵族家庭的后裔,诞生于1823年,也就是建立罗马尼亚现代国家的时代。他直到1859年都在摩尔多瓦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做官。尽管属于保守派,主张摩尔多瓦同蒙特尼亚实现统一,积极参与亚历山德鲁·伊昂·库扎选为两个公国的大公的过程。他是罗马尼亚最坚忍不拔的政治家之一。卡塔尔基乌在库扎执政方式开始威胁罗马尼亚国家存在时与自由党结成联盟。他1866年是库扎被废除后建立的摄政机构的成员并是建立外国皇家君主立宪制的积极倡导者。卡塔尔基乌以
在公元前8至6世纪发生了被古代历史学家称谓希腊大规模殖民化现象。殖民从古希腊文明中心迁移到四方,建立了与来源城堡保持贸易、政治和文化关系的城市。古希腊人在黑海所有海岸建立了定居点。在罗马尼亚目前的领土上希腊殖民建立了三个城市,来自伊奥尼亚海东岸的米利都的殖民建立了伊斯的利亚和托米斯,来自黑海南岸的赫拉克利亚·本都卡的殖民建立了卡拉蒂斯。
在1940年前罗马尼亚有合作与结盟的巴尔干政策。大战后,大概到50年代中叶,罗马尼亚的巴尔干政策被苏联控制。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罗马尼亚才开始在该地区提出自己的倡议,并开始克服战后巴尔干被分成不同军事和政治阵营所设置的障碍。在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执政时期,土耳其和希腊是民主自由的国家。在1956年以及对匈牙利反共革命干预后,苏联为改善其国际形象给它控制下的国家留下某种程度上的行动自由。苏联对罗马尼亚赋予更大的自由,1958年甚至撤出在我国部署的部队。罗共产党人利用这个机遇试
在苏联占领下建立共产党政权之前,共产主义的倡导者被认为是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们处于社会边缘,但提出了一个极端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思想对公众的影响有限,而在俄罗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时,这些思想进一步边缘化了。布尔什维克俄罗斯因罗俄两国关系的历史和共产国际推动的侵略性政策成为罗马尼亚的主要敌人。共产党执政时期之前的罗共产党人被认为从苏联收费,并被涉嫌抱有与罗马尼亚的利益毫无相关的感情。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80年代启动的改革开放政策最终对苏联是无利可图的。1991年苏联解体证实了列宁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建立的制度的崩溃。但苏联的瓦解留下了发生武装冲突的余地。尽管共产党政权从表面上看,通过暴力消除了军事解决分歧的可能,实际上这些分歧只不过是被冻结或被耽搁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罗马尼亚有关是否与同盟国参战引起了激烈争论。由卡罗尔一世领导的亲德国派对与协约国结盟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与协约国结盟的倡导者说,罗马尼亚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人的情况相关的利益要求国家接受站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一边参战。因此,为推迟采取决定的时刻,保持中立被认为是可以临时采取的解决方案。尽管政治精英为了使罗马尼亚赶上西欧的发展做出很大的努力,但经济的陈旧结构和军事系统装备现代武器的不足是在战争的头两年保持中立最重要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