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世纪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向欧洲扩展意味着对抗和相互共存,而不是持续不断和公开冲突的时期。但是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并聚大权于己身后,结束了这个过渡时期。 然而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大约从1360年代到1453年间,罗马尼亚人根据巴尔干地区的惯例,整合了对抗与共存的模式,来与土耳其人相处相对。
1989年后,罗马尼亚和整个中东欧地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段近代史中,反思的过程比较遥远的过去更受到当代人思想和期待影响。罗马尼亚在共产党政权垮台30年间赢得了什么呢?有的人说,我国在这段时期赢得了很多,另有些人认为,恰好其反。
尽管整个共党政权在中欧和东欧建立的情况类似,但其崩溃的因果不同。 第一种包括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们没有经过暴力和受害者的情况下推翻了共党政权;第二种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保加利亚,共党暴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1989年12月22日,中午12点8分,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和妻子埃列娜(Elena)因着在当时聚会群众发出强烈反对呼声,乘坐直升机从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大厦楼顶起飞仓皇逃跑。这是罗马尼亚摆脱共产党独裁专制,并重建罗马尼亚民主制度的反共革命爆发的时刻。但在这个辉煌的时刻不久后,罗马尼亚人民内心开始萌发出许多的怀疑。所向往的一切得不到实现、失望和挫败感倾注在这个重新带来自由的神奇事件上,并出现了试图毁坏民众用鲜血赢得的权利和自由的神话。
罗马尼亚共产制度在社会活动所有范围施加了严格的规范,文化活动也不例外。文化积极分子与审查机构制定了官方“规范, 这在高层次文化中运行良好,但跳出框框的思考和文化形式都被边缘化,构成“地下文化或“反正统文化。
自1950年代以来,“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法国广播电台和“德国广播电台一直等同于罗语中的“自由媒体。
1918年12月1日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阿尔巴·尤利亚(Alba Iulia)召集了罗马尼亚人民大会。阿尔巴·尤利亚是1784年至1785年农民起义三位领导人中霍利亚(Horea)和克洛什卡(Closca)被判处轮刑,绑在轮子上碾碎的地方。
上世纪30年代末,战争的黑云笼罩了欧洲的天空。即将爆发的战争,正在海上准备开,民用和军用的舰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罗马尼亚的民用船队,也在混乱待发的状态中持机追求国家利益。 在1939
位于布加勒斯特北部的春天区(cartierul Primăverii)是新起与昔有社会精英的住宅区。 而在1989年之前,这个以贯穿区内的主要林荫大道为名的住宅区曾被称为“高干区。 当时最重要的共党积极分子,国家干部和镇压民众的安全局领导居住的社区。
彼得·格罗扎(Petru Groza)是罗马尼亚历史二十世纪下半叶相当复杂的人物之一。他1884年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胡内多阿拉县(Hunedoara),先后在布达佩斯(Budapesta)和莱比锡(Leipzig)的大学攻读法律学和政治经济学,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读完博士。之后成为律师,并在罗马尼亚国家自由党内开展活动,为在奥匈帝国统治下领土上居住的罗马尼亚人的权利而斗争,接着1918年加入人民党和耕地人阵线。上世纪30年代,格罗扎参与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与社会党和匈牙利党合作。
1945年,苏维埃联邦在反纳粹德国战争得胜后,占据了欧洲一半的领土,并且就地推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其中也包括对至高无上领导的个人崇拜,这就是约瑟夫·维萨里奥尼斯·泽·朱加什维利(Iosif Vissarionovici Djugaşvili)又称斯大林。共产党的宣传极力谋求对斯大林无限的爱,要让他的名字到处可见。所以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及匈牙利就以“斯大林这名号来为一些重要城市命名。
除罗马尼亚人外,在布加勒斯特,还生活着有巴尔干族人、中欧和东方族人,后者中大多数是亚美尼亚人。他们在人数上并不多,但在创造时代时潮和走向方向的精英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除了参加投票选举之外,公众的抗议活动是在现代社会自由表达意见的最好方式。这种活动始于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而至今成了测量一个现代社会的自由和多样性的标准。二十世纪的暴君对那些反对其权威的抗议活动和民众怀有病态的厌恶感。而现代非自由派和民粹派领导人也对此深恶痛绝,但他们却无法像共产和法西斯政权那样镇压抗议活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与日本组建,后有罗马尼亚在1916年加入的协约国的获胜并不意味和平的取得是轻而易举的。从理论上讲,战争有胜方败方, 但是随后的和平仍须以平衡为念来消除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当时就有人倡议建立一个国际机构来处理各地的危机,杜绝全球冲突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