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记载人们庆祝宗教节日的特别时刻,也关注重复性的日常活动、人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习俗和感觉认知等。在近代史上,一个优势是能让大家回忆起那些人们口述并亲身经历的习俗和时刻。我们这里讲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人们如何庆祝复活节。那个时期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大多数人从上代人的讲述中都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罗马尼亚广播公司口述历史中心录制了一些对罗马尼亚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人们安静,敬虔庆祝复活节的回忆讲述。
亚力历山大•扬•库扎(Alexandru Ioan Cuza)上校1820年3月20日在罗马尼亚东部布尔拉德(Barlad)诞生,是摩尔多瓦(Modlova)和蒙特尼亚(Mutenia)统一后国家的首位大公,并且是由两个罗马尼亚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的象征性人物。库扎是一位善于采取适合事宜措施的历史人物,他在任期间就与罗精英们意识到他的统治是暂时的,因为按照强国在对两个罗马尼亚公国实现统一表示同意的文件中规定,他作罗马尼亚君主的期限是7年。
1990年初, 经过45年前共产党强制的一党制后,罗马尼亚恢复了多党制。正如度过艰苦时代的欧洲中部和东部国家一样,在罗马尼亚开始了社会参政的新的历史阶段。
令共产党政权感到骄傲的成就之一是,顺利消除了文盲。读书获得知识一直是该政权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样可以教化民众,使其从往年的各种约束中获得解放。共产主义学家认为,文盲是下层阶级与中层阶级相比最大的缺陷之一。但历史学家认为,所获得的成有待讨论,因为代价远高于获利。
18世纪罗马尼亚诸公国王室的大公贵胄多半来自于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法纳尔社区。他们将土耳其-拜占庭式的社交礼仪带进了罗马尼亚领地,在境内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长达100余年。从1711年和1714年先后来到摩尔多瓦和蒙特尼亚就职定居后直到1821年,这些法纳利奥特人成了腐败政权和财产掠夺的拥护者,同时也是希腊-东方文化元素的传播人,并在这个启蒙时代中期将崭新的西方思潮传播开来。但在随后的浪漫主义时代,编撰史学将法纳利奥特人在位执政期间列为罗马尼亚历史上最黯淡时期之一。
1945年苏维埃联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纳粹德国后,完全并吞了中东欧并在这地区的历史上建立了新的制度:共产政权。该制度依靠秘密警察来施行镇压与恫吓。不论这机构在苏维埃联邦、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或罗马尼亚如何被称谓,这些国家的秘密警察都有同样的结构与使命:就是通过情报的收集与人物的消除来打压任何破坏新政权的意图。
中世纪的军事修士会的宗旨是传讲基督教的教义,并防卫或收复被穆斯林人征服的领土。最著名的中世纪军事修士会是条顿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条顿人是西方在东欧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扩展战略的框架内来到喀尔巴阡山地区的。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力图强化其在东喀尔巴阡山的边境,并向欧洲北部和东部传讲天主教的教义,这也就是条顿人来到本地区的原因。
拉斯克尔·卡塔尔久(Lascăr Catargiu) 是19世纪罗马尼亚最重要的政坛人物之一。 他在1823年出生于摩尔多瓦一个富裕的波希米亚贵族家庭里,当时正值罗马尼亚处于国家现代化和思想启蒙的阶段里。成年后,他在摩尔多瓦的地方行政部门担任过各类要职直到185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罗马尼亚身处胜利的阵营。而且在1918年年底,大多数曾属于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统领下的罗马尼亚人及其居住地都业已宣告与罗马尼亚王国联合统一,并据战后签署的和平条约定会确认这个新的边境。
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与罗马尼亚王国的统一奠定了大罗马尼亚的基础。 在阿尔巴·尤利亚(Alba Iulia)举行的国民大会上,成千上万的罗马尼亚人赞同了大罗马尼亚统一的法案,这是社会精英和平民阶层共同的立场。 这些精英中的一位代表是希腊天主教的主教尤里奥·霍苏(Iuliu Hossu),他是基督教信仰的殉道者。
扬·拉丘(Ion Rațiu) 1917年6月6日出生于图尔塔(Turda)市,其家人一直主张哈布斯堡和奥匈帝国境内的罗马尼亚人的权利。他毕业于克卢日市司法大学和剑桥经济大学,同时在农民党开展积极活动。1940年,他在罗外交部接任外交官职位并在2月份法国被占领前被派到伦敦。罗马尼亚主要盟友法国被占领后,拉丘继续在罗驻英国大使馆工作。
从14世纪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向欧洲扩展意味着对抗和相互共存,而不是持续不断和公开冲突的时期。但是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并聚大权于己身后,结束了这个过渡时期。 然而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大约从1360年代到1453年间,罗马尼亚人根据巴尔干地区的惯例,整合了对抗与共存的模式,来与土耳其人相处相对。
1989年后,罗马尼亚和整个中东欧地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段近代史中,反思的过程比较遥远的过去更受到当代人思想和期待影响。罗马尼亚在共产党政权垮台30年间赢得了什么呢?有的人说,我国在这段时期赢得了很多,另有些人认为,恰好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