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街道上还有木匠行会的塔楼,是附加于第三堡垒上的。塔楼底层是圆形的,可是上部的飞檐是八角棱柱形, 由向外突出的横梁来支撑、棱角间有倒重油的孔道。该塔楼在1967年和2007年期间先后经历多次整修。一座连接这座塔楼和制陶工人塔楼的墙是过去残存此处第三堡垒旧墙的近代重修。
最近,本台记者有机会参与布拉索夫特兰西瓦尼亚大学的孔子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乒乓球冠军赛。我们借采访院长波迪乌教授之机,问到他对文化与运动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市议会塔是锡比乌市最著名的旅游景观之一。其名称来自第二道城门的防御工事,1324年的文件记载了锡比乌市议会附近的这座防御塔。当今的建筑物是分几个阶段建成,被加高并有附加建筑物群。原初的建筑物直到整个建筑的第二层。
在今天的节目中向大家介绍锡比乌历史中的几个胜地,首先是“大广场。1411年的文献首次提到大广场是一个“粮食市场,它是在1366年第三环围城的防御工事修完后才开始构成的。不过,到16世纪这里才成为市中心。在这几个世纪中,它曾被称为“大圆环或“大广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被称为“菲迪南国王广场,共党执政时更改为“共和广场而1990年以后才恢复原来的名称。
在今天的课程里向大家介绍了罗语语法最复杂问题之一-就是表示假设情况的动词,这些动词提到在未来可能实现的活动或是在过去要实现但还没有实现的活动。
谈到锡比乌的文化遗址,首先要提到的是多明尼加修士们在1330年建立的第一家图书馆。1380年在天主教主教大楼里有一间学校,这也许是这里最古老的学校。此外,锡比乌人很早就享受到了15世纪发明的印刷术提供的方便。1529年在几位工匠被派遣到曼土瓦市学习印刷艺术后,“拉丁语法就出版了,这是锡比乌首次印刷的书籍。此后, 1543年印刷了第一批罗文书,1612年在锡比乌出版了罗马尼亚第一张年历,1788年我国第一家书店在这里开门。在撒母耳・菲尔什的车间里还印刷了扬・埃里亚德・勒杜类斯库撰写的“罗马尼亚语语法。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在当今叫作“古什特理查的小区上曾经有个名叫“杰多尼亚的罗马定居点。四围更广泛的地区叫“锡比尼乌穆,这名称起源于贯穿区内城市的锡宾河,而这城市也就叫作“锡比乌了。后来有段时期,斯拉夫人在这个地区居住,接着在12世纪中,该定居点被改成萨克逊人的殖民地。他们来自今日的德国西北部,职责是防卫匈牙利王国的边境。
亲爱的听友,上周播送的听众信箱节目中介绍了来自本太忠实听友薛飞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谈到中国新年春节等节日的庆祝方式的短文,第二篇是讲薛飞听友开始收听本台节目的情况的文章。由于本台节目时间不那么长,我们未能将此短文做出评论 ,可是我们认为两篇文章都很有意思、很热情,甚至希望把它们翻译成罗语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罗马尼亚朋友介绍。
1月15日是罗马尼亚国家诗人米哈伊・艾米内斯库的生日。这个日子在2010年也被定为罗马尼亚全国文化日,这是因为艾米内斯库是罗马尼亚最重要的诗人,他的名字和我国文化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