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听众,你们好!在今年秋天开始的广播季中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个新的专题节目,题目是:《汉学在罗马尼亚》,由我和我的同事谢芦宾主持播送,欢迎您每周五收听。在这一专题节目中我们 将向您介绍罗马尼亚汉学的历史、研究方向、汉学家、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主要机构、翻译的书籍和翻译技巧、罗中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和最近发展等各种方面。
布加勒斯特大学东方学系是罗马尼亚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学府,去年11月隆重庆祝成立60周年。1956年,托尼·拉蒂安目睹了罗马尼亚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诞生的时刻,这翻开了罗中两国友谊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具有历史性意义。她是罗马尼亚首批汉语老师和中国文学译者,同时也是罗马尼亚汉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此前在国内没有专门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校,所以在初期阶段她同其他汉学教师一样,不得不到中国留学。托尼·
在罗马尼亚各地大学的人文学科部门学习外语和文学的学生一般必须选两门语言,其中一个作为主要专业,被称为A专业,另一个是次要专业,被称为B专业。选择汉语作为A专业的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中文、中国文学与文化上,大学毕业后可算是汉学工作者。除中文之外,他们还可以选英文、法文、德文等作为次要专业,但一般不能选作为A专业的东方语文。在读完三年本科后,这些学生能做什么?有什么继续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呢?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在今年秋天开始的广播季中我们为您准备了这个新的专题节目,就是:《汉学在罗马尼亚》,由我、逸雪和苏燕这两位同事主持播送,欢迎您每周五继续收听。在这一专题节目中我们向您介绍了罗马尼亚汉学的历史、研究方向、汉学家、学生、包括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的主要机构、被翻译的书籍和翻译技巧、罗中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最近发展等各种方面。
翻译是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一个基本因素,同时又是来自不同文化圈,讲不同语言的人之间初步接触时搭建沟通桥梁最基本的工具。没有翻译,讲不同语言的人根本无法沟通,无法交流思想。人类最早的翻译活动是出自于商业和外交需求而产生的口头翻译。但这并不能视为翻译技巧发展的主要动力,翻译和文化交流原始时期的主要动力大概是宗教和哲学思想。
2017年4月28日:罗马尼亚首批汉学教师贝尔纳德·维克瑟勒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向大家介绍罗汉学家为翻译“道所使用的这种温和的类比。罗文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没有一个像英文、德文、法文这样强的哲学与文化传统,因此拥有许多非常形象而意义深刻的词语,可以用来形成一个新的哲学语言。翻译“道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概念,就是“rost。
世界各地人类翻译历史初步阶段一个长期且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类比,即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找到与外文概念最接近的概念。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长期的翻译过程是早在汉代开始的对佛经的翻译。当时,首批从安息国和月支国来到中国传佛教的译师安世高和支婁迦讖(Lokaksema)也未免去使用人类在遇到一个陌生文化及宗教而试图理解它时使用的最基本方法:与自己的文化和宗教相比较。
亲爱的听众朋友,在今天的《汉学在罗马尼亚》节目时间里,欢迎您收听题为“中国文学和语言书籍在罗马尼亚专题报道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在罗马尼亚和中国出版的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罗文工具书,如:中罗罗中词典、汉语教材、语法书、文学史书、汉学研究杂志等。今天介绍在罗马尼亚出版的中国文学书籍。
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书籍。学生、汉学家及其他所有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感兴趣的人,为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所使用的书籍可分为两类:工具书和文学书。工具书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用于学习汉语语法和词汇的工具书,这包括:汉语课本、辞典、语法书等教材,第二种是介绍诸如哲学、历史、文化等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参考书。
2016年11月,适逢布学东方学系中文部庆祝成立60周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了两场对罗汉学界有深刻意义的活动:由布大东方学系中文部和布大孔子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三届汉学国际学术会议及庆祝中文部建立60周年和孔子学院成立3 周年的活动。这次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高迪亚姆斯国际书展,应邀参展的还有五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余华、徐则臣、西川和蓝蓝。他们11月 18日在题为“重塑传统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与布大师生举行座谈会。这样面对面同5位中国作家直接交流,这不仅对罗汉学界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
亲爱的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新的一期《汉学在罗马尼亚》专题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请您继续收听“中西方对时间的感受专题报道的第二部分。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时间这个概念最在中国哲学中重要的特征。今天让我们看罗马尼亚人对时间的感受又是如何?我们从罗马尼亚语表达时间这个概念的特点,便可以看出罗人对时间的概念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什么共同之处。
亲爱的听众朋友,在今天和两周之后的《汉学在罗马尼亚》专题节目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罗马尼亚现代著名哲学家康斯坦丁·诺伊卡之间的共同处,将中国人和罗马尼亚人“对时间的感受进行对比。“对时间的感受这个说法从诺伊卡的《罗马尼亚人对存在者的感受》一书中汲取灵感。在这部书中诺伊卡对罗马尼亚语中“存在这个动词予以分析,探讨这个基本哲学概念在罗语和罗马尼亚人思维方式中的特点。
东亚研究硕士项目开学典礼上周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比达尔·默什(Pitar Mos)总部举行。7位教师中的5位 参加了开学典礼,他们是项目主任魏山教授、中文系主任白罗米教授、中文部的穆古列和我以及日文系的亚历山德拉·格奥尔吉(Alexandra Gheorghe)。他们发表致辞向学生介绍了东亚研究项目的宗旨和各个教师负责讲的课程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