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公共空间 – 欧盟与中国分享观念”系列研讨会
今年10月中叶, 罗马尼亚 文化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介绍中国艺术界重要人士,活动引起罗马尼亚艺术家、新闻界及文化爱好者的注意。最重要的活动是“公共空间 – 欧盟与中国分享观念系列研讨会,其中罗马尼亚文化学院发挥协调者和合作举办者的作用。
Roxana Ribu (洛河), 21.11.2014, 15:09
今年10月中叶, 罗马尼亚 文化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介绍中国艺术界重要人士,活动引起罗马尼亚艺术家、新闻界及文化爱好者的注意。最重要的活动是“公共空间 — 欧盟与中国分享观念”系列研讨会,其中罗马尼亚文化学院发挥协调者和合作举办者的作用。在此之前,布加勒斯特文化学院总部还迎接了中国视觉与造型艺术展览会, 借此机会展出吴为山、朱乐耕、潘鲁生、致民、礼江等中国著名艺术家的雕塑、摄影或剪纸作品。
系列研讨会之前,罗文化院还举办了7位中国艺术家在几个欧洲国家留驻培训时的艺术计划介绍。
第六届中欧文化对话活动于2014年10月15至17日在布加勒斯特议会大厦举行。这种每年一次的活动是在EUNIC-全球欧洲国家文化学院联盟倡议下举办的, 合作主办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年是在罗马尼亚文化学院的协调下举行。在活动三天期间,举行了积极的讨论, 参加研讨会的一百多名中国和欧洲建筑师、艺术家和文化政策负责人都认为这次活动取得很大成功。
“公共空间 — 欧盟与中国分享理念”这个题目极为现代, 考虑到全球城市化程度过高, 而未来城市外貌对欧洲和中国人构成挑战。与会者讨论了艺术家如何使公共空间更加活跃, 赋予新的价值及解释并让市民参与;并市民参与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价值;建立可持续性城市;扩大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对未来的理念。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罗马尼亚参议院院长瓦雷利乌·兹高内亚强调了研讨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罗中有着优越的关系及今年庆祝两国建交65周年的背景下。
此次活动协调者 — 罗文化院院长利里安·赞菲洛尤指出:“你们参与此次活动证明了,当因着慷慨的意念而聚集众人的能量时, 什么事情都可以实现。”全球欧洲国家文化学院联盟主席安妮卡·润贝女士也强调了这个观点, 她指出:“艺术家的视野和重要, 因为一位艺术家会讲出人类内心的语言, 而且我们普遍的人只能试图发现这个语言。”
来自中国天津大学的董雅教授说:“当今中国70%是城市居民, 这导致繁忙的交通、污染的空气等后果。这些问题都要解决。” 董雅教授提到布加勒斯特有不少建筑物与中国建筑相似。他主张采用传统的风格, 以表现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罗文化院副主席日格曼认为:“解决办法也许不同, 但许多问题是相同的。”
此次项目策划人兼爱尔兰考克国家雕塑工厂主任玛丽·麦克尔西在为期三天的项目结束时指出, “艺术家间的对话与政界人士的完全不同, 常常更加有效。这些天在布加勒斯特的讨论既健康又开放,并植下来不少想法。“
这次项目举办者还强调第六届中欧文化对话的主要成功是在维也纳、林茨、柏林、斯德哥尔摩、布鲁塞尔和考克这几个欧洲城市驻在国的计划。在一个月内,来自中国的7位艺术家经历了新的艺术经验并分享了所取得的知识。他们中有来自上海的建筑师卜冰, 他介绍了斯德哥尔穆Katarinahissen桥梁的象征性外貌,其特点是:梁柱修筑在不同的层面上。玛丽·麦克尔西女士认为: “这是我们对话的很恰当的比喻:两个不同的文化间的桥梁。”
对罗马尼亚来说,中欧文化对话有特殊的意义: 今年庆祝两国建交65周年。正如罗文化院院长赞菲洛尤所说:“我们重视这个纪念周年。 尽管罗中相聚遥远, 两个国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我们将通过这次活动及不久在北京建立罗马尼亚文化院来庆祝这一时刻。罗文化院的作用是展现两国文化之间的接触面。”
中欧文化对话的想法很简单:将两个文明并列起来,呈现各个文明最好的一面,共同分享,一道寻找并提供应付当代挑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