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聚光灯》节目
1966年至1971年间是共产党政权下新闻业运作最好的时期,有很多节目受到公众的欢迎。电视节目《聚光灯》就是其中之一,它公开揭露了各类机构的运行失调以及政治因素或领导层的滥用职权行为。

Steliu Lambru 和 Irina Ivașcu (逸雪), 06.04.2025, 20:46
1966年至1971年间是共产党政权下新闻业运作最好的时期,有很多节目受到公众的欢迎。电视节目《聚光灯》就是其中之一,它公开揭露了各类机构的运行失调以及政治因素或领导层的滥用职权行为。
共产党政权时期的新闻史也有一个相对值得尊敬的阶段,当时记者们试图遵循职业道德,成为社会的声音。1966年至1971年间是共产党政权下新闻业运作最好的时期,许多节目受到公众的欢迎。《聚光灯》就是其中之一,它公开揭露了机构的运行失调以及政治因素或领导层的滥用职权行为。《聚光灯》试图让新闻业承担责任,但也有其局限性。罗马尼亚共产党意识形态、国家权力结构、社会政治秩序,以及国家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e Ceaușescu)及其家族、党的高层、军队、警察和秘密警察、司法人员以及金融机构等都是不可触及的话题。总体而言,《聚光灯》主要关注消费经济领域的滥用职权和功能失调问题。
《聚光灯》于1967年首播,借鉴了西方媒体的类似节目。罗电视台对西方的开放态度应该归功于受美国媒体影响的电视台台长西尔维乌·布鲁坎(Silviu Brucan)和前驻法国特派记者、熟悉法国媒体的图多尔·沃尔尼库(Tudor Vornicu)。当时的罗电视台副台长、记者扬·布切鲁(Ion Bucheru)负责协调制作该节目的团队。在1997年接受罗广播公司口述历史中心采访时,扬·布切鲁详细地解释了该节目成功的原因。
他说:“我当时代表电视台领导负责《聚光灯》节目。当时,《聚光灯》每周播出两次,而类似的《社会调查》节目至少每两周播出一次。《聚光灯》时长20到25分钟,《社会调查》则长达50分钟甚至一小时。这两个节目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机构,民众和各类机构纷纷向它求助。《聚光灯》的五名记者就像检察官一样,肩负着社会使命。他们受到大量信件。人们或机构在没有任何其它希望或法律途径解决与个人或其它机构的纠纷时,会直接联系他们。”
当时,出现在电视上,尤其是在涉及滥用职权、无能或对公共财产管理漠不关心的丑闻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祥之兆。因此,每当提到《聚光灯》的名字,都会引起恐慌。扬·布切鲁回顾道:“我们常在节目结尾展示一辆黑色轿车扬起烟尘远去,并配上字幕:‘某某部长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可能是匆忙赶往某次会议,以至于没有时间与《聚光灯》的记者交谈,而您刚刚看到的事件,正是发生在其职责范围内的。’每当这段话播出,官员们都会惊慌失措。当企业负责人或副部长听说或接到电话通知《聚光灯》已经到达现场,或者《聚光灯》的记者打电话说明天或后天要来拍摄时,你们无法想象会引发多大的骚动!”
1971年7月,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发表了著名的 “七月提纲” ,标志着新闻自由的急剧收紧。之前的相对开放政策戛然而止,政府回到了斯大林主义式的严厉管控。这一变化令西方国家震惊,因为它们此前对齐奥塞斯库持相对积极的看法。这一转变也影响了《聚光灯》,使其逐渐变得不那么尖锐,也不再那么有趣。
扬·布切鲁表示:“七月提纲是齐奥塞斯库在电视台引发一场丑闻后出台的政策。在1968年后,齐奥塞斯库达到了国际声望的巅峰,西方世界曾一度将罗马尼亚视为东欧的一大奇迹。当时,各国领导人,甚至是最保守的、此前曾拒绝接待齐奥塞斯库或授予他国家领导人荣誉的人,都向他敞开了大门。那时,如果你在国外说自己是罗记者,这一点我亲身经历过并且可以负责任地说,你会被以一种兄弟般的情谊对待。尽管我们的设备简陋、资金短缺,薪资微薄,但西方媒体对我们的支持和友好程度远超想象。”
《聚光灯》节目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取消,当时电视台的节目时长已缩减至两小时。1989年后,《聚光灯》重新开播,但在新的自由氛围中,它未能再达到曾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逸雪(翻译)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