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Panait Istrati)
1884年在布勒伊拉诞生的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是最复杂的罗马尼亚作家之一。他同时又被认为是道地的法国作家。他的著作带有强烈的社会信息并介绍无产阶级和贫穷人的世界。伊斯特拉迪年轻时曾加入共产党,但在旅游苏联几次后反成为首先摆脱共产主义魅力的人物之一。
Steliu Lambru, 15.10.2015, 10:30
1884年在布勒伊拉诞生的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是最复杂的罗马尼亚作家之一。他同时又被认为是道地的法国作家。他的著作带有强烈的社会信息并介绍无产阶级和贫穷人的世界。伊斯特拉迪年轻时曾加入共产党,但在旅游苏联几次后反成为首先摆脱共产主义魅力的人物之一。
下面请听,扬·斯塔诺米尔(Ioan Stanomir) 教授向大家介绍巴纳伊特·伊色特拉迪的政治和学识的历程。他说:“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就像许多欧洲知识分子一般:步上一条对社会不满和步上反叛的路线。我们不应该忘记,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毕竟是个亲近保加利亚布尔什维克政治家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Cristian Racovski) 的社会主义者,一个目睹罗马尼亚二十世纪初萌发罢工运动的见证人,并且他自己也是来自贫困社会和家庭不稳定的人。但是这一切帮助了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另一个因素:就是他在法国文化圈内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圈子将他视为巴尔干地区名副其实的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i),一个被接纳被评估为替代遭受痛苦、贫穷的老百姓来呐喊的人。我将他与高尔基相比并不出自偶然,因为伊斯特拉迪和高尔基的命运表面看是相悖的,但实质上很相似。伊斯特拉迪曾经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终能断然醒悟而走上思虑清晰的道路。高尔基是布尔什维克的朋友和支持者,与列宁交友,在布尔什维克执政初期流亡国外,后来回头依附于斯大林。伊斯特拉迪和高尔基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就是在欧洲享受的声誉、对当时意识形态的积极参与以及被彼此社会圈子里的人们寄以重大使命的作家。”
1927年伊斯特拉迪去了莫斯科和基辅。1929年重游苏维埃俄罗斯时,蒙住眼睛的面纱终被揭开,他发现共产党政权的理论远跟不上实践。伊斯特拉迪当时写了《朝着别的火焰·向挫败者的表白》一书,其中揭露共产党政权滥用职权的行为,震动了公众舆论。这部书的发表造成他被隔离并被谴责是法西斯主义者。扬·斯塔诺米尔说:“我们值得一提的是, 到苏联旅游与其说是个让人醒来,更不如说是个让判断力被蒙蔽的机会。一些例外证实了这个规则,因为只有很少旅游者到苏联后有能力揭开蒙在眼睛上的面纱。我们不要忘记悉尼和比阿特丽丝·韦伯(Sidney and Beatrice Web)曾到苏联旅游,带回了一系列有关对苏联表示极度兴奋,颇为狂热的文章。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 George Wells)的苏联之游好像丝毫也没有影响他对世界和生活的观念。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和安德列·纪德(Andre Gide)的彻底醒悟。两位作家都去过苏联并写了一些引发他们同事许多批评的书。我们不应该忘记伊斯特拉迪在《朝着别的火焰》一书发表时所受的批评。他当时被谴责为通过诽谤苏联而背叛了反法西斯和民主主义的事业。苏联当时在共产主义者的想象中是反法西斯和民主主义斗争的主要堡垒。”
但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又是如何利用伊斯特拉迪的呢?扬·斯塔诺米尔说:“伊斯特拉迪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1960年重新得到关注。这是在罗法两国加强合作的时刻发生的。当时拍摄了两部按照他的书籍改编的影片,《克丁》(Codin)和《博乐干的麝香蓟》(Ciulinii Baraganului)。伊斯特拉迪对复苏与法国的关系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他从精神上讲可以说是法国的孩子。他是法国人和极端右派推动下在巴尔干半岛的高尔基。法国共产主义者到罗马尼亚拍摄电影,从而诞生了罗马尼亚人民民主电影。此后发生了一次翻译浪潮,伊斯特拉迪的一部分作品被翻译成了法语。”
就像历史事实证明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迪最终遭到挫败。他就像其他寻求贫穷者幸福而最后只能加深他们的痛苦